当前位置:首页>群文动态

蓬溪非遗宣传(三)蓬溪县省级非遗名录您了解多少?

时间:2020-06-08   访问量:1001


蓬溪县省级非遗名录共计两项,分别是《送蛴蟆》、《蓬溪石雕》。


(一)民俗《送蛴蟆》

1.png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成长的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是流传在四川乡村“正月十四过蛴蟆节”的一首民谣。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是蓬溪县文井镇新星一年一度“送蛴蟆”民俗活动展演的日子。“送蛴蟆”是民间百姓祈求新春阖家健康吉祥、平安幸福,祝福新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一项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最早的“蛴蟆灯”是用柏树的树皮包上腊肉梗做成的。后来,因为点燃后腊肉梗上融化的油容易烫伤皮肤,就改成了用竹子和纸来做。大人们砍来一根和家里孩子身高差不多的嫩竹,选上一节或几节从中间敲破,拿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圈,将破的竹条撑起来,一个“蛴蟆灯”的骨架就搭好了。再在灯笼底部的竹筒里灌上煤油或是稀泥,插上几根灯芯或是蜡烛,外围糊上一圈白纸或红纸,再留一个点灯的小门洞,一只装满祈祷和祝福的“蛴蟆灯”便做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新奇的“蛴蟆灯”增多,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等各种样式。      


晚饭后,天黑下来,家家户户的“蛴蟆灯”便陆陆续续地亮了起来。这时候,鞭炮齐鸣,抬着“蛴蟆灯龙船”,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地举着“蛴蟆灯”聚集到一起。老人牵着孙子,母亲抱着孩子,朋友们三五成群,向离家最近的河滩、田坝走去,人们将手中的“蛴蟆灯”点燃,一边欢唱着“十四节,送蛴蟆……”,一边将手中燃得旺旺的“蛴蟆灯”扔进河中或插在田里。这就预示着瘟疫被赶走了,人们又可以过上平平安安的一年。央视、上海东方卫视、四川卫视、遂宁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新星蛴蟆节这一特殊的民俗活动作了专题报道。

                                            

(二)传统美术《蓬溪石雕》

2.png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蓬溪石雕发源于唐朝,这让蓬溪石雕作品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盛世气魄。它主要分布在蓬溪的赤城镇、文井镇、槐花镇等乡镇,经过世代工匠们的不断创新,蓬溪石雕从中表现出了以书法为核心———渗透自然之化、天人之气、丹青之韵、书墨之魂、诗骚之魄的中国传统雕塑之精神意志和风格特征。

3.png

石雕·智慧之光  

4.png

旷继勋烈士雕像

5.jpg

蓬溪文化馆公众号扫码关注吧


上一篇:蓬溪非遗宣传(二)蓬溪县市级非遗名录您了解多少?

下一篇:蓬溪县开展“非遗进校园”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