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蓬溪大乐
一、基本情况
“蓬溪大乐” 源于宫廷音乐,乐员历代均由公职人员, 教师,医生,商人以及城镇务工者组成。蓬溪大乐主要分布为四川中部的涪江、郪江流域,传播范围及分布区域为蓬溪县赤城镇、大石镇、吉祥镇、天福镇、红江镇、回马镇,和大英县的隆盛镇、象山镇、河边镇等,县外传播区域有中江县的仓山镇、广福镇,射洪县的太和镇、柳树镇、青堤乡,船山区的桂花镇、北固乡等。所使用的曲牌既有历代艺人传承下来的锣鼓经谱,也有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对演奏技法要求更为严格,每件乐器的演奏技法都作了形象而准确的规范。“蓬溪大乐”要求演奏人员不仅要将每件乐器打响打亮,而且要求打出气魄和规范。鼓手手风规范为:举棰于额、收棰于心、挥棰比划、线条分明。鼓手形体规范为:亮开山相、起霸王鞭、竖卧蚕眉、开八字步、收虎跨裆。钹手手风规范为:举钹过头、亮夹托掌,上仰为“翻天印”、 立钹如“日月图”、 翻钹像“雁辟翅”、 收钹似“风折柳”。 钹手形体规范为:虎势马步而立、鹤行缓辔而行。其余小型乐器手都有如是的规范。“蓬溪大乐”不同于一般的民间音乐,它以纯打击为呈现方式,古扑大气,曲牌结构严谨,演奏技巧具有专业乐班的规范性,表演阵容具有大型乐舞的动作性,是一笔颇可珍视的音乐文化遗产,它是历史上川中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蓬溪大乐”的演奏处处体现出庄重,喜庆的格调,处处充溢着雄浑磅博的力量,振奋人们改造社会、建设家园的激情,为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了方便记忆,“蓬溪大乐”的前辈老先生还把各件乐器演奏技法要领编成了囗诀: 大鼓起眼不能糅,二鼓擂打不手抖; 大钹高举不倒腕,二钹平举不过头; 铙钹中扣不过胸,马锣抛打不扯漏; 铛铛挂砍不顶板,苏铰填空不踩楸。
二、传承人谱系
相传,蓬溪大乐属传统宫廷乐的一种,源于周朝,兴盛于唐代。唐明皇李隆基听到此乐高昂悦耳,看到演奏队形壮观,气势磅礴,为宫廷所有乐队无法比拟,于是命名"大乐",定型为宫廷乐。蓬溪大乐是流行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传统打击音乐。据蓬溪县地方文献记载和民间相传,蓬溪大乐至明末时期, 湖北麻城有一青年在宫廷任乐师, 后因战乱逃回老家。清初, 这位青年随湖广移民填四川, 将此乐带到四川省蓬溪县蓬莱镇, 经与当地民间打击乐融合, 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改进,渐在川中地区衍化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大型打击音乐——“蓬溪大乐”, 历经300余年, 传人16代,传承至今。据蓬溪地方文献记载, “蓬溪大乐”已有三百五十余年历史, 按二十年一代推论, 目前尚还健在的最老传人当是民国初年出生在蓬溪县蓬莱镇(今大英县) 的大乐第十三代传人高吉云, 自他后的近一百年间, “蓬溪大乐”继有传人四代, 自明末清初至今, 大乐已在蓬溪境内传承十六代。
第十四代传承人:何栋成(已逝),师承高吉云;第十五代传承人: 杨兴国 ,生于 1955年8月, 蓬溪人,师承何栋成; 第十六代传承人:代文益,生于1964年1月,师承杨兴国,在老师的传承、改编下,为体现地域特色,将川中大乐更名为蓬溪大乐,组建了120多人的乐队,并多次去蓬莱镇拜访大乐传承人高吉云老先生。参与了上世纪90年代在遂宁市纺织食品节、国际熊猫节开幕式演岀、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等,经过几次大型晚会展示后,蓬溪大乐响誉全国。尤其是2021年6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遂州儿女跟党走》晚会上,蓬溪大乐作为核心章节,再放异彩。该同志先后担任过大钹、小脚盆鼓、大脚盆鼓的演奏员,在杨兴国先生调离蓬溪后,承担了中心脚盆鼓的指挥,同时兼任了蓬溪大乐第十六代传人。蓬溪大乐虽传承年代久远,但历代艺人口传心授完整,几乎不走样。是川中地区乃至巴蜀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古巴蜀移民文化和巴蜀民间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历史上川中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推动社会历史的进程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