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群文动态

黄继森‖ 画中藏音乐,音乐现画境——“听”青年画家杜昆“声波国画”所感

时间:2025-06-21   访问量:1003


640.jpg

眼观画形,心悟画意,神会画韵,是我欣赏画作的三个步骤,也可以称之为三个层级。不过欣赏杜昆的画是个例外,尤其是走进北京798艺术街区参观他的“谐波”主题个展,因为除了“看——悟——会”,还要增加“听”的方式,如果不去“听”画,不“耳闻其声”,就一定会直呼“看不太懂”。


为什么欣赏杜昆的画非“听”不可呢?要解此惑,需先知杜昆其人,其画。


杜昆是个怎样的人?


“画家一只,乐人半只。”这是杜昆曾经在社交网站上对自己的简介。


是的,杜昆是个画家。


杜昆出生在四川蓬溪,父亲是美术教师,在父亲的熏陶下,杜昆从小就爱上了画画,后来考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高中毕业如愿升入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从油画系第四画室毕业后成了一名专业画家。


杜昆是个音乐人。


杜昆从小就热爱音乐,尤其酷爱摇滚音乐。虽然从未专门学过音乐,但因为有童年时代音乐课上的启蒙,有少年时代在校园里与黄家驹的《长城》神交,有与同学父亲的破木吉他结下的缘,他身上的音乐细胞自然也就与日俱增。


步入青年时代,杜昆的音乐才华厚积薄发。2000年,杜昆组建了第一支乐队——涂鸦;2004年,杜昆的第一张唱片《Where My Angel Sleeps》问世,写歌、录歌、混音等全由他一人完成;2007年,杜昆和他的乐队登上了摩登天空音乐节的舞台;2012年,第二张个人专辑《清波街上空的幽灵》问世。


杜昆不是一般的画家,因为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很不一般。


2010年,杜昆大学毕业刚4年就在北京举办了《被盗的世界》主题画展,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次个展。之后分别于2011、2013、2016年先后三次在北京举办了《他的国》《脉象》《众神闹》主题个展。


杜昆的画作还在国际画展中频繁亮相。2016年在日本东京三潴画廊举办个展《众神闹》,2019在纽约Mizuma & Kips画廊举办《须弥诸景》个展。此外,还有2010年的釜山双年展、2016年美国斯宾塞美术馆群展、2020年香港Sovereign亚洲艺术奖入围展等。


杜昆个展次数多,群展规格高,甚至有作品被美国斯宾塞美术馆收藏,这在年轻画家中实属罕见。除此之外,杜昆作品获奖层次和频率也是很多青年画家望尘莫及的,比如与盛世长城Saatchi & Saatchi合作的广告作品获得One Show广告奖金奖,纽约第96届ADC年度设计⼤奖,铜⽴⽅奖,2020年入围香港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亚洲杰出艺术奖。


杜昆不是一般的画家,还因为他的创作手法不一般。


科班出身的杜昆属于先锋派,他将“颜料”(绘画)和“声波”(音乐)两个不同的艺术界别合二为一并且获得了广泛认可。所以,把这位敢于突破传统探索跨界融合并取得成功的先锋画家称之为“新跨界实验派”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从创作手法来看,在油画创作中通过“媒介革命”使用3D技术,是杜昆“脉象”个展的主要特点。比如欣赏他的《无字碑》,观众就需要戴上3D红蓝眼镜。而借助“技术融合”将音乐元素和声波艺术植入画作的前卫探索,完美地诠释了颜料与声波本身就是同一种能量的不同形态的理念,这也是这次“谐波”个展7件声波国画作品的共同特征。


640 (1).jpg

(杜昆声波国画《洞庭夜渔》配乐合成标识截图)


“谐波”个展呈现7件作品分别是《寒夜南歸》《鼓帆踏浪》《伊基神殿》《喊山》《南曲北折 西来东去》《洞庭夜渔》《登楼》,它们均为以山水长卷的形式呈现的国画,其创作过程无一不是将每个声音的不同特性幻化成不同层次的风景,因而颠覆了单纯的绘画形式,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技术边界,实现了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展示了音乐和绘画的完美交融。


总之,杜昆此次展出的“谐波”系列国画是跨感官体验的艺术创作。也可以这样说,这些画不单纯是画给观众看的,也是画给观众“听”的。如果参观者不借助“音乐视觉化”和“绘画听觉化”重构艺术感知方式,只“观其画”而不“听其声”,“看不太懂”便在情理之中了。


欣赏杜昆的画究竟“听”什么,怎么“听”呢?


“听”杜昆的画,既不同于欣赏手机播放音乐,也不同于在音乐会现场观演,更不同于单纯地听为画作配的曲子,而是有“听”的步骤,有“听”的技巧。


“听”《喊山》为例吧。


640 (2).jpg

(杜昆声波国画《喊山》)


走进“谐波”展厅,画虽不多,但每一件都是精品,至于为什么是精品,是怎样的精品,作为外行我无法深究,既然慕名而来,对杜昆的实力也就深信不疑。


站在《喊山》前,我先是粗略浏览了一遍画面:兀立的孤峰,林立的险峰,斗奇的群峰,其形诱人;水墨的浓淡,山色的空濛,笔触的韵律,其色迷人。


对画作的题材和画面内容有了粗略了解之后,我便拿手机扫码“听”画。


扫码之后,画屏顿开,先是出现了画幅右侧的边框,随着播放头渐次推进,画面呈扫描式匀速推进。画前留白一过,音乐骤响,这个时候如果专注于对音乐的好奇,所得可能就有限了,因为你听到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画的一部分,每一句歌词对应的都是景物,每一节旋律对应的都是色彩。所以,“听”画的时候需要做到声画对应,点位对应,听其声,观其形,品其韵,方能综合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的张力。


640 (3).jpg

(杜昆声波国画《喊山》序曲截图)


《喊山》的声波在画前留白是静默的,前景山峰一出,歌声骤起,“咦哟——咦诶——”,唱词余味悠远。近山青黛,远山层叠,回声飘渺,不由你不油然而生“看着声音一点点传播到远处山上的顿悟”。


当山景渐远渐淡,回声就渐缓渐弱了。及至画面消失留白,歌声戛然而止,这个时候就不由你不进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不由你不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这般奇妙,又“何尝不是一种通感”呢?


几秒钟的短暂静默之后,歌声再起,高亢迂回,余音回荡,深谷传音。声波在延长,远山在延伸,不由你不产生“南方的喊山对应着北方的信天游的幻象”。


640 (4).jpg

(杜昆声波国画《喊山》远山层叠截图)


用心“听”《喊山》,每一抹色彩都是声波的律动每一道线条都是艺术的脉静态的画面得以立体延伸,人声与回声的声波立体化,可视化,一幅可听、可看、可感的水墨长卷也就立在眼前,存于大脑了。


“天!表达出了画画人的心!”观众在《喊山》视频评论区的留言不正是“眼观其形,耳闻其声,心悟其意”后“神会其韵”而迸发的心声吗?


“画中藏音乐,音乐现画境”,这是杜昆声波国画的本质特征。杜昆说:“我的画布是凝固的乐章,而展厅应该成为交响乐池。”所以,欣赏杜昆的画,可以“听”出旋律不是旋律而是“色彩”,节奏感不是节奏感而是“素描关系”;可以“听”出大调响起色彩鲜艳,小调响起色彩黯淡;也可以听出高音让人感知高光,低音让人感知阴影;还可以“听”出有歌词是具象绘画,无歌词则是抽象绘画。


观画闻声,听音见色,声色共生,如此欣赏,杜昆的声波国画也就入眼入心了。

640 (5).jpg

(声波系列作品作词谱曲、编曲配乐、混音合成均为杜昆杰作。图为杜昆自创的合成音乐的乐器)


在数字时代,在新媒体艺术时代,杜昆成功地将“绘画”和“音乐”两种媒介完美地融于一体,让观众有了“听”画的奇特享受,这位“新跨界实验派”青年画家堪称艺术领域的“范式创造者”。


640 (6).jpg

(艺术家杜昆)


【作者简介】
黄继森,语文高级教师(退休),中华书局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四川省遂宁市作家协会会员,蓬溪县作家协会顾问,有小说、散文、诗赋、剧本发表、获奖。

来源:其乐山人


上一篇: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社区实践活动(遂宁市)精彩启幕

下一篇:2025年蓬溪县文艺志愿者(舞蹈类)春季学期培训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