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铁烫染乡村未来
柏波,1949年出生,四川省蓬溪县黄泥乡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曾获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南京赛区银奖、北京赛区产品创意金奖”等多项荣誉,柏波和他的麦秆画也多次被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只要一把烙铁,几根麦草,我就能做出精美的工艺品。”柏波信心十足地说。
一、技艺的传承和分享
麦秆画,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在中国,麦秆画已经拥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又称麦草画、麦秸画、麦秸贴,烧烫画。在过去,民间的能工巧匠突发奇想,利用常见的麦秆,经过熏蒸、剪裁,拼接、熨烫、着色,粘贴等多道工序,最终成功的化腐朽为神奇,把原本只做柴火变成了唯美精巧的艺术品。历时千年,不朽的技艺传承至今,神奇依旧。柏波的先祖就是这些能工巧匠的一员,历史数度变迁,岁月颠沛流离,而麦秆画这项古老的传承,终于还是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并得到了延续。在今天,它再一次被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发扬光大,将艺术之美大方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柏波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从小就受到祖辈的熏陶,爱上了麦秆画,并继承了祖辈的绘画技艺。至今,他已经从事麦秆画研制50多年,成了远近闻名的麦秆画艺人。在物资匮乏的那些年代,艺术与生活的矛盾总是显得突兀,祖辈传承民间技艺,更多的时候是为生活所迫,靠着这种技艺发家却不现实,就如很多时候,精美的麦秆画作,被人围观赞美,欣赏,可客人们就是只看不买,一方面,那些年,能够消费艺术的人相对太少;而另一方面,艺术终究不能当做饭吃。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祖国日益强大,思想得到解放,麦秆画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国内外艺术界很高的评价,在工艺美术行业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其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始终没有放弃的柏波开始迎来自己的春天,其个人创作的麦秆画在市场供不应求。尝到甜头的柏波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倒是靠着麦秆画研制先富起来了,如何才能通过这项传承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致富呢?
祖辈传承的技艺,有着典型的排他性,那是因为这项技艺是祖上吃饭的手艺,是饭碗。如果技艺被人偷学去,饭碗就意味着别抢了。可柏波却并不这样认为,技艺要更多的人学习、掌握、研究,技艺才能进步,才能创新,才能增值,才能发扬光大,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2012年,黄泥乡麦秆画被列入“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在同年,柏波成功创建“蓬溪县柏波麦秆画专业合作社”,办起了麦秆画制作培训班,无偿对外传授祖传技艺。
二、麦秆画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黄泥乡麦秆画,选料考究,制作精美,艺术造诣较高,品牌知名度也逐渐扩大,柏波声名远扬,成为了蓬溪的名人,闪耀着农民艺术家的光环,这个时候,他却没有骄傲和满足,开始大胆计划把麦秆画做成一种产业,把麦秆画作为自己奋斗终生的宏伟事业,用他的话来说,艺术的价值不是单纯的高雅,最重要还是它能够给这个社会创造美的价值。
2016年,从南京第51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载誉归来之后,柏波把麦秆画做成产业,带动乡亲致富的信心越来越坚定,于是,柏波自筹资金又创办了“麦秆画培训基地”,通过带动村里的留守妇女创业,累计培训学员300余人,先后被四川省妇联确定为“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评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建设项目优秀实施单位”称号。
麦秆画专业合社成立以来,柏波带领社员们不断创新探索、研发制作,逐渐找准了市场需求,在地方政府和朋友的支持帮助下,黄泥麦秆画逐渐发展成为研发、批量制作和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创造出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2018年,黄泥麦秆画合作社的总销量突破200万元,社员制作的麦秆画手机壳、麦秆画团扇等特色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部分精品一度卖到了海外,被阿拉伯国家王室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年逾七十的柏波一直寻求在麦秆画制作工艺方面的创新,在传承的技艺基础上,融入多种创新元素,让麦秆画从传统民间技艺向文化艺术精品蜕变,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专利,特别是柏波创新研发的砂石麦秆画、碳末麦秆画现在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麦秆画专业合作社逐渐壮大,最多的时候拥有社员120多个,从学员中涌现出了十多名学习认真、技艺娴熟的优秀学员,能够独立完成从作品的艺术构思到原材料的选配、作品制作、成品裱装等一系列制作工序,部分学员成长为合作社的骨干,为让麦秆画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储备了充足的能量。
三、为麦秆画赋予更大的价值
在脱贫帮扶方面,麦秆画专业合作社主动站出来,本着扶贫先扶智的原则,柏波始终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专业合作社先后吸纳12名贫困农户入社,通过手把手精心培养,让贫困农户靠着勤劳双手实现了增收的愿望,经过努力,入社贫困农户的年收入增长已经达到5000元以上,如今,12名贫困农户早已全部实现脱贫。
除了脱贫帮扶,柏波和他的麦秆画又把关注的对象聚焦到了青少年身上,为了将麦秆画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继承发扬,柏波每周都会来到家乡的小学校,利用学校课外活动时间,为师生们进行义务教学,通过不厌其烦亲自示范,手把手传授,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受到启发后,柏波想到,要是那些身体不健全的残障孩子能够掌握麦秆画制作技能,将给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于是,经过多方联系,柏波终于走进蓬溪县特殊学校,开始免费传授麦秆画技艺。一个70多岁的农民,拿起了另一种教鞭,开始用金色的麦秆,帮助孩子们编织多彩的梦想。
“在孩子们上学期间,我每周五都要去学校教授两堂课,已经几年了,孩子们也非常喜欢我的课。”柏波介绍说。
四、肩扛发展责任,憧憬幸福未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旅游业的不景气,也让柏波和他的麦秆画事业受到了冲击,市场销量也大受影响,这是当前柏波最为忧虑的事情,没有销售就没有订单,没有订单就没有收入,那些跟着他学艺的乡亲就少了一份劳动的收入,而更加备受打击的是众人对麦秆画事业的坚守,为此,柏波开始四处奔走,争取项目,寻找合作,畅通销售渠道。每当想到自己的努力将给众多的乡亲带去希望,他便觉得无怨无悔。
“那么多人跟着我学做麦秆画,现在做了短期又变不了现,库存一直减不下去,而我的保存手段也有限。”柏波有些担忧。
即使如此,柏波和他的麦秆画专业合作社还是苦心钻研,制作了一大批抗疫系列、建党百年系列的精品麦秆画作,用一个农民艺术家最直接,也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抗疫一线英雄的尊敬和支持,真情感恩党给人民创造的幸福美好生活。这些精美的麦秆画作品先后在多个城市展出,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而柏波的多年的努力也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可,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地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华绝技”评选中,柏波的麦秆画技艺和创业故事获得了高达1143.3万的投票支持,排名全国第17位!
与此同时,蓬溪县委县政府也一直在努力牵线搭桥,帮助柏波和他的专业合作社,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打开销路,先后在县域红海景点和拱市村乡村旅游基地为其联系提供了可供长期展销的房屋和平台,方便黄泥乡麦秆画走出乡村,走进景区,实现景区信息和游客资源共享。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整个社会将更加关心关注三农领域,关注农民、农村技艺以及农村文化产业,为此,柏波和他的麦秆画人信心十足,满怀憧憬。
作者:蓬溪县作协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