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群文动态

探索年俗里的蓬溪“非遗味儿”| 送蛴蟆,迎安康

时间:2021-01-22   访问量:1002


一月过得真快距离春节还有不到3周的时间了很多人说现在的春节已经少有年味儿了但文旅君却觉得所谓的年味儿并不只是穿新衣、拿压岁钱还有许多让人难忘、让人怀念的习俗就比如正月十四夜里“送蛴蟆”的盛会


送(song)蛴(qi)蟆(me)

十四节,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

1.jpg

这首民谣,蓬溪的伙伴们应该很熟悉吧~每年正月十四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上自制的蛴蟆灯齐集村外小河边唱着祖辈传下来的民谣热热闹闹地送“蛴蟆瘟”

2.jpg

送蛴蟆是盛行于蓬溪县新星乡、文井镇等地以及南充市西充县、南部县部分村镇的传统民俗活动。


在民智未开的时代,村民认为蛴蟆会带来瘟疫,为驱赶蛴蟆,保佑孩子健康长大,送蛴蟆活动延续至今。

3.jpg

这个习俗据传是张献忠据守川北时,遭受官兵围剿,无数将卒死于五洞桥后山。常年战乱导致瘟疫横流,当地出现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百姓纷纷烧香拜佛,祈求赶走瘟疫,但无济于事。后经云游道士点化,说是战乱浊血污染河水,触犯河神,降下“蛴蟆瘟”祸害人间。于是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上,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祈求河神赶走蛴蟆瘟神,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习俗便一代代地在川北地区传承下来。


当“蛴蟆灯”是用柏树的树皮包上腊肉梗做成的,后发展为用竹子和纸来做。

4.jpg

正月十四晚上,村民举着“蛴蟆灯”聚集到一起,向附近的河滩、田坝走去,将手中的“蛴蟆灯”点燃,一边欢唱着“十四节,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一边将手中燃烧着的“蛴蟆灯”扔进河中或插在田间,借以预示赶走瘟疫,人们又可以过上平安健康的一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送蛴蟆逐渐演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不仅是为孩子们祈求平安更多的是祈愿五谷丰登、幸福健康


如今,送蛴蟆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遂宁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也希望,咱们遂宁人用勤劳和智慧谱写历史,铸就辉煌将非遗能够代代相传


今日小互动蛴蟆两个字怎么读?


来源:遂宁文旅


扫码关注吧


上一篇:蓬溪发布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第1号通告

下一篇:蓬溪民俗:送蛴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