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群文动态

蓬溪县新星乡开展“送蛴蟆”民俗活动展演

时间:2024-02-23   访问量:1001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成长的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是流传在四川乡村“正月十四过蛴蟆节”的一首民谣。


22.png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是蓬溪县新星乡一年一度“送蛴蟆”民俗活动展演的日子。“送蛴蟆”是民间百姓祈求新春阖家健康吉祥、平安幸福,祝福新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一项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最早的“蛴蟆灯”是用柏树的树皮包上腊肉梗做成的。后来,因为点燃后腊肉梗上融化的油容易烫伤皮肤,就改成了用竹子和纸来做。大人们砍来一根和家里孩子身高差不多的嫩竹,选上一节或几节从中间敲破,拿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圈,将破的竹条撑起来,一个“蛴蟆灯”的骨架就搭好了。再在灯笼底部的竹筒里灌上煤油或是稀泥,插上几根灯芯或是蜡烛,外围糊上一圈白纸或红纸,再留一个点灯的小门洞,一只装满祈祷和祝福的“蛴蟆灯”便做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新奇的“蛴蟆灯”增多,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等各种样式。


25.png


  晚饭后,天黑下来,家家户户的“蛴蟆灯”便陆陆续续地亮了起来。这时候,鞭炮齐鸣,抬着“蛴蟆灯龙船”,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地举着“蛴蟆灯”聚集到一起。老人牵着孙子,母亲抱着孩子,朋友们三五成群,向离家最近的河滩、田坝走去。人民将手中的“蛴蟆灯”点燃,一边欢唱着“十四节,送蛴蟆……”,一边将手中燃得旺旺的“蛴蟆灯”扔进河中或插在田里。这就预示着瘟疫被赶走了,人民又可以过上平平安安的一年。



  2018年,送蛴蟆已经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2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特邀请王兮、王嘉陵、刘志荣三名四川省非遗专家莅临2024年蓬溪送蛴蟆活动现场调研指导。专家指出,送蛴蟆是一项传播范围广,且能反映当地传统农村农民的生活习俗,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积极影响,下一步,还需继续摸清送蛴蟆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核、精神本质和核心要素,丰富送蛴蟆的精神内涵。


28.png

上一篇:蓬溪县举办“龙腾盛世 歌舞新春”2024年庆新春文化惠民展演活动

下一篇:蓬溪县蓬南镇:踔厉奋进喜迎佳节 多彩活动献礼祖国